重来REWORK:跳出疯狂的忙碌

“我快忙疯了”

一是工作时间被各种或真实或虚拟的东西干扰,被切割得七零八碎;二是不惜任何代价追求成长,这种不健康的执念促使人们设下不切实际的期望,把他们压迫得疲惫不堪。

在上班时间,工作从来都做不完。就这样,工作侵占了绝大部分时间,生活沦为了边角料。

人们几乎没法专注地、不受干扰地工作。解决方案不是多花时间,而是少扯淡;是减少浪费,而不是增加投入。你需要大幅减少干扰,去缓解持续不断的焦虑,并避开压力。

是时候把不受打扰的时间还给员工了,这才是高质量的工作所必需的。别再赞颂“快忙疯了”的状态了。

我们不要不惜代价的成长,不要徒劳无功的忙碌。我们不设被好胜心驱使的目标,不跟同类型的公司攀比。我们不把自己逼到火烧眉毛的境地。可即便如此,自打创业以来,我们每年都是赢利的。

冷静,意味着保护人们的时间与注意力。冷静,意味着每周工作40小时。冷静,意味着制定合理的目标。冷静,意味着充足的休息时间。冷静,意味着有意识地维持较小规模。冷静,意味着看得见的地平线。冷静,意味着把会议视作最后的沟通手段,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就不用。冷静,意味着非实时沟通优先,实时次之。冷静,意味着更加独立,减少依赖。冷静,意味着为了长远利益而采取可持续的行动。冷静,意味着赢利能力。

把所有东西都放到Basecamp上之后,人们就会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,人人对每样东西放在哪里、各项工作的进度都一清二楚,没有一件事情会被漏掉。

你的公司是个产品

他们选择了一种方式,做了一次,然后就一直沿用下去。公司创立时期流行的工作方法,变成了根深蒂固、永不改动的律条,规矩和政策就像铁板一样牢不可破,公司被自己束缚住了。

做项目的时候,我们会集中工作6周,接下来的两周就脱离固定的时间表,“自由散漫”地工作,给自己减减压。

我们并不是凭空认为,在绝大多数情况下,非实时沟通就是比实时沟通效果好,这是经过好几年对聊天工具的滥用之后才发现的。

拒演“拼命工作”的苦情戏

你并不会因为牺牲了一切而变得更有价值。因为你不断地忍受痛苦和疲惫,只为够到一根更大的胡萝卜。生命远不只是连轴转和忙到极限,人类的体验远比这辽阔、丰富得多。

你极少能听到那些迫于生计、必须身兼三份低端工作的人以疲惫为荣吧。唯有那些虚伪爱装的人——那些无须为了生存而挣扎的人——才需要吹嘘自己做出了大量牺牲。

所以,别再拼死拼活地卖命工作了,充实地好好干上一天活儿,日复一日,这就足够了。我们为顾客提供满意的服务,他们也给我们带来满意的回报,这才是真正重要的事。

马克·吐温的话一针见血:“攀比之心一起,快乐便荡然无存。”

我们的目标是:没有目标

目标是个虚假的东西。几乎所有的目标都是为了设定而设定的。这些编造出来的数字滋生出不必要的压力,直到人们实现它或放弃它为止。等到这两种情况出现,你又会再编造一个新数字,然后再度扛起压力。

如果你非得有个目标不可,那来个简单的怎么样?让公司生存下去,好好服务顾客,或者成为一个能让员工开开心心来上班的地方。这些目标不太容易量化,但并不等于它们不重要。

踏踏实实地干出漂亮活儿,跟顾客、员工和现实世界打交道时做到公平正直,给跟你打交道的人留下一个深刻的印象,少操心改变世界的事儿(或者压根就别想!)。

边走边摸索

在Basecamp我们从不做宏伟的计划——公司不做,产品也不做。我们没有5年计划,没有3年计划,没有1年计划——啥都没有。

一样东西离你越远,就越是模糊。未来就是如此,而且它还充斥着上百万个你无法掌控的变数。关于决策,你能掌握的最佳信息是在执行的时候获得的。我们等待这样的时刻来做出明智的决定。

正是这种感觉让我们在做Basecamp时,坚守住了不拿投资、做一家独立又赚钱的公司的原则。

40小时足矣

每周工作40小时就足够了。足够你干出优质的活儿,足够你保持竞争力,足够你把重要的事情做完。

如果按照每周40小时的步调,你想做的事情做不完,那么你需要锻炼自己的选择能力,把真正该做的事情挑选出来,而不是延长工作时间。在我们认为“必须做”的事情中,绝大多数压根就没必要。这是个选择,而我们的选择往往都挺糟糕。

他们保护了那么多东西,却总是没能护住最脆弱也最稀有的东西:员工的时间和注意力。

在你努力一心多用、应付场景转换的时候,你必须得把缓冲时间考虑进去。头脑放下上一件事,转而处理下一件事的时候,是需要时间的。

比别人更努力,就能出类拔萃?

良好的职业道德指的不是随叫随到,而是说到做到、踏踏实实地做好每一天的事。尊重工作,尊重顾客,尊重同事,不浪费时间,不给别人制造不必要的麻烦,不做“瓶颈”。职业道德指的是做一个本质上的好人:值得他人信赖,是令人愉快的工作伙伴。

有些人之所以能出类拔萃,是因为他们有天赋,有运气,遇上了天时地利;他们知道如何与他人合作,如何推销自己的创意;他们知道什么东西能打动人,会讲故事,知道哪些细节重要,哪些不重要;他们无论身处何种情境,都既能看清大局,也能看到细节,而且懂得如何抓住机遇,顺势而为。成功的因素还有很多很多。所以,把“比别人更努力”的念头从脑子里清除出去吧。别再把职业道德跟超长的工作时间画等号。它既不能帮你领先一步,也不能帮你冷静下来。

于是我们从大学里借来了一个点子:留出专门的“答疑时段”。在Basecamp,每个特定领域的专家都会公布自己的答疑时段。有些人会把每周二的下午空出来,有些人会每天留出1小时。全凭专家们自己决定。

如果你对自己的大多数时间都掌控不了,那你就不可能冷静下来。你会经常感到压力,觉得自己安心做事的能力被人夺走了。

看工作有没有做完的唯一方法,就是去检查实际的成果,这是老板的职责。如果员工做不好工作,那老板就该另请高明。

即时回复

在绝大多数情况下,对即时回复的期待都是毫无道理的。

你把消息发给别人的速度有多快,跟人家回复你的速度没半点关系。决定回复速度的是沟通内容本身。紧急事项。

如果一个问题并不紧急,那么3小时后再回复也无妨,没人会火烧眉毛。我们不但接受,还鼓励员工这样做:不要经常检查电子邮件、聊天工具或即时短信,给自己留出足够长的、不受打扰的时段。

有了淡定的心态,你就会关掉源源不断的信息流,关掉聊天工具,把各种干扰拒之门外,安安心心地把你该做的事做好。

我们用不着瞎扯淡。我们这群人聚在一起工作,为的是做出产品,我们为此骄傲。这就足够了。

最优秀的企业不是家庭。它们是家庭的后盾,是家庭的同盟军。它们提供健康的,能让人找到成就感的工作环境,让员工能在合理的时间合上笔记本电脑,去做最好的丈夫、妻子、父母、手足和孩子。

榜样的力量

从上往下一点点滴落下来的,不大可能是崇拜,而是畏惧。一个树立了自我牺牲的榜样的领导者,必定也会要求他人自我牺牲。

还有一个我们经常谈论的概念叫作信任电池。当员工刚进公司时,这个电池的电量是50%。此后,你每跟他打一次交道,你们之间的这节信任电池就要么充电,要么耗电,具体取决于你是否能兑现承诺的事。

它令人们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焦虑。当电池耗尽时,对方做什么都不对,你会用苛刻的眼光去评判他的每一个行为。10%的电量意味着,两人之间起冲突的概率会有90%。

真相是,你在组织中的层级越高,能获知的事实真相就越少。这事听起来挺荒谬,可CEO往往就是最后一个才知道的人。越是位高权重,听到的真话就越少。

从公司老板嘴里说出来的话,不可能是“随便建议一下”。如果给你发工资的人提到某件事,那这件事必定会成为最重要、最优先的任务。

组织的领导者不能总是向员工乱抛想法,做到这一点需极强的自制力。那些想法犹如激起涟漪的小石子,若抛出的小石子太多的话,池塘就变成烂泥坑了。

低处的果子未必摘得到

可随着时间的推移,我们渐渐意识到,问题在于,当你距离果子越远的时候,它看起来才越低。等你走近一些,你会发现它长得比你想象中高。我们想当然地认为它很容易摘,只是因为此前我们从没尝试过。

把一项不熟悉的任务比作长在低处的果子,基本上只能说明你对要做的事情一点儿都不了解。而预估一件你从没做过的事有多大工作量,那误差可能会有几个量级。

所以,下次你想让某个员工去摘长在低处的果子的时候——闭嘴,忍住。请尊重你从没做过的事。提醒自己,他人的工作没有那么简单。

“之前没做过”并不会让一件事变得容易,相反,这往往会令事情变得更困难。

别在睡眠时间上自欺

牺牲睡眠,把时间拿来工作,这是个不合算的交易。你不仅会感到精疲力竭,脑袋瓜子还会变蠢,真的。科学研究的结果非常清楚:连续的睡眠剥夺会降低人的智商,损害创新能力。

睡眠不足的人不止脑子不灵光,缺乏创意,他们的耐心、同理心和容忍度也会变差,微末小事会闹得沸沸扬扬。这样子会给同事们添堵,也会伤害家人。缺乏睡眠,会让精英变成“混球”。

每天让自己好好睡够8小时,就算事业刚起步也要这样做。用在睡眠上的时间不是浪费,高质量的睡眠会让你上班时精神抖擞。这难道不正是你渴望的吗?

如果有人要求你这样做,挡回去。几乎所有事情都能等到第二天早上。

如果工作可以心安理得地把下午5点后的时光据为己有,那么生活也应该可以占据下午5点前的时间。要记住,平衡,就是有给出也有拿取。

能力比简历重要

我们真正关心的是“你是谁”,以及“你能做什么”。

当团队能折射出顾客群体的多样性时,我们的工作质量会变得更好、更兼容、更周到。“跟现有成员不太一样”,这本身就是一条考量因素。

渴望干出漂亮活儿的优秀人才常常来自你最预料不到的地方,而且他们看上去跟你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。你只需把重点放在他们的人品和工作能力上,这是唯一能找到他们的方法。

同样,如果他们是那种“自己不动手,主要靠指挥别人做”的资深人士,那他们也会很不适应。在Basecamp,人人都要亲自干活儿,最能发挥影响力的做法是“带头干”,而不是“指挥别人干”。

若是想失望,最快的方法就是设定不合理的期望。

在Basecamp,我们不再做工资或加薪谈判。只要级别相同、角色相同,就拿一样的薪水,同工同酬。每年一次,我们参考市场上的薪酬水平,自动加薪。我们的目标是,无论什么岗位,要让公司里的每一个人拿到的薪水都能位列市场的前10%。

无论你选择住在哪里,我们一律支付相同的、居于市场领先水平的薪资。毕竟你住在哪里跟你的工作质量没半点关系,而我们付钱买的是你的工作质量。

正是因为这个,我们是这样定义福利的:帮助大家放下工作,去过更健康、更有趣的生活。在这样的福利中,真正受益的是员工,而不是公司。不过,公司显然也会从中受益,因为它得到了更健康、更有趣、得到了充分休息的员工。

我们出学费。这些跟Basecamp的工作没有半点关系,只是为了鼓励大家去做那些一直想做,却需要一点儿鼓励和支持才能付诸行动的事情。

图书馆守则

那里是人们阅读、思考、研究和潜心做事的地方。静谧的、充满尊重的环境反映出了这一点。

用图书馆守则作为办公室的行为准则,你只需要做几个简单的设置,改变思维方式,尊重他人的时间、注意力和专心致志的工作时段,这就足够了。人人都知道图书馆守则,他们只需要在办公室里也践行它。

因为度假的全部目的就是离开啊。不仅要身在别处,心也要在别处,彻底忘掉平时那些事儿,工作就不应该在脑子里出现,就是这样,没什么好争的。

虚假的假期就好比给员工套上了绳索——任何时候都有可能把他们拉回来工作。如果休假可以随时被取消,这还算什么福利呢?这更像是条件苛刻的烂贷款,付了利息,还得搭上焦虑。一边儿去吧。

如果你没能向大家交代清楚为什么有人被开掉,公司里余下的人就会自己编故事来解释。这些故事一般比真实原因更糟。

涉及群聊时,我们有两条首要的经验法则:“在少数情况下实时沟通,在大部分情况下不必”,以及“如果这件事很重要,那就慢慢来”。

软件行业有个常见的现象:责怪用户。都是用户的错,他们不懂得怎么使用;他们的方法错了,他们应该这样做,或是那样做。可现实是,特定的设计鼓励了特定的行为。如果设计导致了压力,那它就是糟糕的设计。

逼死人的截止日期

可以变化的是任务的规模——也就是工作本身。但工作量只减不增。你不能敲定一个截止日期,然后又塞进更多工作,这不公平。随着时间推进,我们的项目只会越来越精简,不会膨胀。在一步步向前走的时候,我们把“必须做”的和“做了也挺好”的工作区分开来,把“没有必要做”的剔除出去。

试想一下,在面对面的演示会上,一个鸦雀无声的会议室多么令人尴尬。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我们更愿意做“线上”,而非“线下”。我们希望静默与深思能让人感到从容自然,而不是引发焦虑。

找机会试试看。不要面对面,而是写出来。不要当场反应,先深思熟虑。

我们不再把重要产品的发布日放在周五,而是等到下周一。

是的,这样会带来新的风险——万一我们犯了个大错,客户就会在工作日看到了。但意识到这个风险,反而能帮助我们更加充分地做好发布前的准备——当事关重大时,你会更加谨慎。

坏习惯会打败好意愿

从Basecamp初创之日起,我们就奉行“工作时间要合理”的原则。

唯有在感到切肤之痛时,我们才招人——只有当我们发现确实需要有人来做这件事时,我们才会招聘,而且选人很慎重。我们不会抱着“有朝一日用得上”的想法。

你必须不断自问:你今天的工作状态,是你今后10年、20年、30年想持续下去的吗?如果不是,现在就做出改变,不要等“以后”。

当团队、小组或个人之间纠缠在一起,无法脱离彼此而独立行动时,依赖就发生了。但凡一个人需要等待另一个人才能行动,依赖就变成了阻碍。

所以,别再打更多的绳结了,应该多砍断几个才对。牵绊越少,效率越高。

承诺比共识更重要

管事的人必须做出最终决断,即便其他人更喜欢另一个方案。好决策需要的不是共识,而是承诺。你会听到这句话:“我不同意,但我会配合你。”

完成比完美更重要。

清楚地看到哪些事需要追求卓越,哪些事做到“还不错”就够了,是冷静工作的好办法,焦虑会减少,接受度会增加。在绝大多数时间里,“挺好的”三个字真是让人舒心又放松啊。把偶尔的“斤斤计较”留给真正重要的、能让你鹤立鸡群的细节吧。

有时候,你必须明白,投入了时间未必一定会带来收益。“无为”可能是最艰难的选择,但同时也是最强有力的选择。

想要冷静,就得学会知足常乐。

我们经常受困于一些“以前很管用,可现在却不行了”的经验。

最佳实践暗示着,无论你正面临怎样的问题,总会有一个单一的答案。它暗示着你并没有选择。别信这种暗示,你永远有选择。

不惜任何代价?

你并不是在诺曼底的海滩上攻占山头,你多半只是在拼命追赶某个拍脑袋想出来的截止日期,而定下这个日期的人用不着动手干活儿;或者你竭力想在利润上达到一个不可思议的目标,可在必须真正去做事的人里头,没有一个认为这个目标是合理的。

我们是这样做的:我们不要求不惜任何代价,相反,我们会问,这件事需要我们付出什么代价?这个问题会引发讨论。我们会一起商谈战略,做出权衡,砍掉枝节,想出一个比较简单的做法,甚至做出“此事压根就不值得做”的决定。提问会带来解决方案,而命令只会毁掉它们。

真正的问题在于,有太多垃圾事要做。想要完成更多事?唯一的办法就是少干点。最徒劳的莫过于高效地做完全没必要做的事。

工作中,像这样没必要做的事情肯定还有好几十件。我们始终在搜寻,一发现就把它们逮住——不是为了把它们做完,然后从清单上划去,而是直接扔掉,连进清单的机会都不给。

坚持下去,有始有终

我们不会一有新点子就立即上手,而是让它们先等一会儿。一般来说是一两周——最起码的。这个时间段刚刚好:你要么会彻底忘了它,要么就会意识到,你没法不想它。

当“马上就要做”的急迫心情平息之后,焦虑也随之散去。所以,给自己5分钟,先集中精力把手上的事情做完,然后再决定下一步做什么。

说“不”很艰难,但它带来冷静;说“是”很简单,却引发忙乱。知道自己该对什么说“不”,胜过知道该对什么说“是”。你要明白“不”的价值。

聪明的赌局是,万一局面跟你设想的不一样,你还可以翻盘重玩一遍。

用工作时长、任务难度,甚至专门的福利来强调季节更替的感觉吧,想些办法来打破一成不变的单调感受。如果人们在同一个状态里待得太久,就会变得沉闷僵滞。

利润意味着你有思考的时间,有探索的空间。它意味着你可以掌控自己的命运和时间表。

成为一家冷静的公司,关键就在于想清楚你是谁、你想服务谁、你想对谁说“不”,并由此做出决策。关键就在于你得知道,要对哪个部分做出优化。这并不是说任何一个选择都是正确的,但是,不做选择或犹豫不决必定是最错误的。

别做承诺

承诺就像债务一样,会堆积起来,还会产生利息。拖延的时间越长,代价就越大,后悔的感觉也越强烈。等到真正动手去做时,你就会意识到,“好的”两个字是多么昂贵啊。

生气只会伤害你自己。它消耗你的精力,而你本可以用这些力气来做出更好的作品。它模糊了你的视线,让你看不清下一步该做什么,还把你锁在过去。再问一遍,这样又有什么好处?所以呀,说真的,冷静下来。接纳那一阵微弱的、暂时的挫折感,然后放手让它走。

关于销售的核心真理:把新产品卖给新客户,让老客户留着他们原有的东西。这就是保持安宁和冷静的方法。

从零到一是如此艰难,因此人们很自然地期盼今后的路会好走一些。然而并不是。越往前走,越艰难,最容易的就是第一天。这就是关于创业的暗黑小秘密。

如果你明白未来可能是什么样子的,你就能在头脑中演练,在风雨袭来之前做足准备。关键就是你设下了什么样的期望。

小事一桩,还是世界末日?

面对遇上麻烦的顾客,你要么选择写着“小事一桩”的代用币,要么选择写着“世界末日”的那个。无论你拿起哪一个,对方就会拿起另一个。

人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和倾听,而且这样做的成本通常并不高,谁对谁错并没有那么重要。带着情绪争执这种问题,只会加剧矛盾。

我们决定,如果“美好的旧时光”那么美好,我们就尽最大努力留在那个阶段,维持一个可持续的、可管理的规模。我们依然会增长,但要缓慢,并且可以掌控。我们要留在美好的时光里——而且不需要那个“旧”字。

公司就是一系列选择的结果。每一天都是一个新机会,你可以做出不同以往的全新选择。

你有选择。如果你没有权力在公司范围内做出改变,那就找到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。你总是有选择的——改变你自己,改变你的期望,改变你和他人互动的方式,改变你的沟通方式,开始保护自己的时间。
原文链接:重来3:跳出疯狂的忙碌

写的不好,就当是整理下思绪吧。
《L03 构架 API 服务器》
你将学到如 RESTFul 设计风格、PostMan 的使用、OAuth 流程,JWT 概念及使用 和 API 开发相关的进阶知识。
《L01 基础入门》
我们将带你从零开发一个项目并部署到线上,本课程教授 Web 开发中专业、实用的技能,如 Git 工作流、Laravel Mix 前端工作流等。
讨论数量: 0
(= ̄ω ̄=)··· 暂无内容!

讨论应以学习和精进为目的。请勿发布不友善或者负能量的内容,与人为善,比聪明更重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