如何在不破坏产品的情况下加入 AI
作为创始人,你大概率正感受到把 AI 融入产品的压力。
但是,如果你过快地推出 AI 功能,代码库可能会陷入混乱;如果动作太慢,又可能错过时机。
下面是正确加入 AI 的方法——无论你是在为用户构建产品,还是在为团队设计流程。
第一步:选择 AI 的落点(产品与流程)
AI 并不是所有地方都需要,事实上,有些部分永远不该有 AI。
首先,保护那些绝不能出错的部分:
计费
权限
数据库写入
交易
这些地方永远不能引入 AI。
完成之后,再去寻找 AI 能安全帮忙的地方:
面向客户:个性化推荐、更快的答案、更智能的搜索。
面向团队:总结 PR、标记 bug、优先级排序工单。
清晰的边界会让后续一切更简单。
第二步:分层构建,而不是打补丁(仅产品)
把产品想象成三层结构:
第一层——确定性的核心
这是应用中绝不能出错的部分:
定价逻辑
权限
数据库写入
交易
这一层必须始终可预测,AI 永远不要介入。
第二层——通过辅助函数提供上下文
AI 的价值取决于它能访问的数据。
这就是辅助函数的作用——小段代码,专门抓取 AI 执行任务所需的上下文。
示例:
get_user(email): { plan, usage }
lookup_policy(slug): { title, body }
search_docs(query): [{ snippet, url }]
get_owner(table): "[@oncall](/oncall)"
这些函数让你控制 AI 所能看到的内容,并让调试更容易。
第三层——AI 作为助手
当基础牢固、函数干净后,AI 就变得有用了。
它能帮你做:
草拟客服回复
总结 PR
标记异常行为
建议下一步操作
黄金法则:
自动化低风险、可逆的任务:总结、打标签、排序。
保留人工处理高风险、不可逆的任务:计费、退款、破坏性操作。
记住:AI 只提议,你的代码来执行,最终你来决定。这样才能保持稳定和可信。
第三步:从一个痛点流程开始(仅流程)
不要一上来就把所有东西“AI 化”。先挑一个流程,从小做起。
用户功能:选择能提升客户体验的点,例如更智能的搜索、个性化推荐或 AI 辅助表单填写。
内部工具:选择拖慢团队的流程,例如总结 PR、给客服工单打标签、在日志中标记异常。
为这个流程设定清晰的成功指标。比如:
“将首次响应时间从 9 小时缩短到 2 小时。”
先赢下一个流程,再拓展到下一个。
第四步:把 AI 放在最关键的位置(仅产品)
当你为用户构建 AI 功能时,不要把它藏在额外的点击或单独的面板后面。
把 AI 放在工作本来就发生的地方:收件箱、控制面板、搜索框。
当 AI 自然出现时,用户更容易信任并真正使用它。
第五步:把 AI 当成“不可靠的实习生”(产品与流程)
AI 很强大,但它会犯错。设计时要接受这个现实。
内部工具:始终保留人工审查环节。
用户功能:绝不要让 AI 自动执行不可逆操作。
同时,展示来源、隐藏低置信度结果、默认输出草稿,都会有所帮助。
这样,你就能快速迭代,而不会破坏信任。
第六步:先做检索,不要急着微调(产品与流程)
你大概率还不需要自研模型。
先确保 AI 能找到正确信息:
常见问题(FAQs)
文档
政策
历史工单
并让这些东西可被检索。
这种方式对客服助手和内部工具都适用,能在无需花数月训练模型的情况下获得大部分价值。
第七步:记录一切(产品与流程)
AI 的失败很隐蔽。如果你不记录,就像在盲飞。
需要记录:
输入
抓取的数据
AI 输出
最终用户操作
然后每周检查三项指标:
成功率:用户接受 AI 输出的频率
回退率:用户选择升级或人工处理的频率
延迟:交互式功能保持在 <3 秒
能测量,才能修复;不能测量,就只能盲目发布。
第八步:运行每周“可靠性循环”(产品与流程)
每周抽 1 小时,让 AI 更好:
从日志中挑 10 个失败案例。
标记根因:缺少数据、工具损坏、提示模糊、推理错误。
修复其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。
下周重新测试这些案例。
这个小仪式会带来巨大的质量提升。
第九步:有计划地扩展(产品与流程)
当第一个 AI 功能跑通后:
只有在 KPI 提升之后,再进入第二个流程。
尽量复用已有的检索层和工具。
保持确定性核心的干净,AI 永远在上层,而不是嵌在核心里。
这样你就能避免制造一个脆弱、不可维护的烂摊子。
本作品采用《CC 协议》,转载必须注明作者和本文链接