人工智能时代的“杠杆悖论”

AI摘要
凯恩斯预测技术进步将缩短工时,但现实是工作竞争加剧,形成"杠杆悖论":AI虽提升效率,却使竞争更激烈,导致平庸内容泛滥。要在AI时代脱颖而出,需反复打磨AI初稿,并创造独特内容。

人工智能时代的“杠杆悖论”
1930 年,经济学家约翰·梅纳德·凯恩斯(John Maynard Keynes)曾做出一个大胆的预测:
在未来一百年内,自动化和技术进步将让人类的每周工作时间缩短到 15 小时。

在他那篇著名的文章《我们子孙的经济前景》中,他写道:

“经济问题可能会在一百年内被解决,或至少接近解决。……那时,人类将第一次面临真正的、永久的问题——如何利用从经济压力中解放出来的自由,如何度过因科学和复利而赢得的闲暇。”

如今距离那篇文章发表已经快一百年了。事实证明,凯恩斯不仅在“预测的程度”上错了,方向也完全相反。

我们工作得更久了

如今,许多人工作的时间比 1930 年代还要长,尤其是高收入人群。
而这并不是因为科技没有进步,而是因为科技的成果被所有人都能使用。

这带来了一个关键区别:
对大多数人来说,工作的目的并不仅仅是“生活得更好”,而是“比别人生活得更好”。

这就是所谓的杠杆悖论(The Leverage Paradox)
新技术确实让我们能以更高效率、更少错误完成更多任务。
但因为这些技术都被引入到竞争环境中,结果就是:
我们必须比以前更努力,才能保持竞争力,不被别人甩下。


AI 登场:楼梯变成了自动扶梯

想象一下两幅图:
左边是一段楼梯,上面写着“AI 之前”,两个人正费力地往上爬;
右边是一台自动扶梯,上面写着“AI 之后”,有六七个人在争先恐后往上跑。

AI 之前,我们要靠自己一级级攀登。要自己写文字、画图、剪音、写代码。
AI 出现后,这段楼梯变成了自动扶梯——更容易爬了,对吧?

可问题是,杠杆悖论让现实更残酷了:
现在我们得爬得更高,竞争的人也比以前多得多。

能真正理解这个悖论的人——不仅仅是头脑上明白,而是内心深刻地感受到它的人——才有可能在这台扶梯上冲到顶端。
而那些没有意识到的人,就会留在底部,被时代甩开。


AI 让人人都有超能力,但结果却是平庸泛滥

我们现在都能在 5 分钟内写出博客文章、生成社交媒体图片、做出逼真的视频,甚至搭出一个半成品网页。

问题是,这些内容的大部分都是垃圾。
而且自从互联网被风格雷同的 AI 模型淹没后,原本“还能看”的作品,现在也变得毫无吸引力——
因为它们“说的一样、画的一样、想的一样、甚至犯的错都一样”。

AI 垃圾随处可见:

  • 搜索结果页上堆满了低质量的 SEO 文章;

  • 社交媒体上永无止境的“宫崎骏风”图像流;

  • 评论区充斥着 AI 自动生成的回复;

  • 各种无脸账号在 YouTube、TikTok、Instagram 上用相同的旁白和素材拼凑视频。

我们当然可以对这些现象冷嘲热讽,但别忘了那句老话:

“你不是堵在车流里,你本身就是车流的一部分。”

在 AI 的浪潮中,要抵制“关掉大脑,再多产出一点低质内容”的冲动,其实非常难。
因为新技术让事情更容易了,而我们又被迫维持原有的努力水平甚至加倍投入。

这,就是杠杆悖论的残酷现实
这也是为什么在 AI 时代,只有少数人能真正走在前面,而大多数人会被抛在后面。


在 AI 时代脱颖而出的两条建议

如果你是独立开发者或创作者,不想在 AI 工具的便利中陷入自满,以下两点建议值得牢记:

1. 不要“一次出击”,要“百次打磨”

AI 时代的最大误区是:每个人都想“一次生成就完事”。
但这正是让你的作品变得平庸的根源。

生成式 AI 能帮我们起好头,给出很不错的初稿,
但真正的好作品,仍然需要人类投入额外的精力去打磨、润色、重塑

所以,与其一键生成你的下一篇博客或代码实现,
不如像工匠一样,愿意在 AI 给的初稿上再反复修改十次、甚至一百次。

2. 做那头“紫色的牛”

营销大师塞思·戈丁(Seth Godin)曾提出一个著名比喻:

“有一次我和家人驾车穿越法国,看到沿路成百上千头在牧场上吃草的奶牛,觉得十分可爱。
但二十分钟后,我们就完全忽视了它们。
无论多完美、多漂亮、多温顺的牛,看久了都一样无聊。
除非——它是一头紫色的牛。”

今天的 AI 世界里,
宫崎骏风的图像,是牛。
AI 自动回复,是牛。
大多数 AI 视频,是牛。
同样地,AI 生成的代码、内容,大部分也都是牛。

所以,要让你的作品与众不同。
它不一定要“更好”,但一定要“不同”。


总结

AI 的确是一台自动扶梯,让所有人都能更快上升。
但真正能到达顶层的,永远是那些:

  • 理解“杠杆悖论”的人,

  • 愿意在 AI 初稿上精雕细琢的人,

  • 并敢于做那头“紫色的牛”的人。

本作品采用《CC 协议》,转载必须注明作者和本文链接
讨论数量: 0
(= ̄ω ̄=)··· 暂无内容!

讨论应以学习和精进为目的。请勿发布不友善或者负能量的内容,与人为善,比聪明更重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