sort 包源码分析

最近自定义 sort 排序的时候, 发现了个问题, 就是根据 struct 的一个字段排序的时候, 排序完了
相对位置被改变了, 最后只能把多个字段都比较下, 才能保证位置。 就叫我产生了查看下源码的冲动,
看看到底是怎么回事。

这只是个人的一些观点, 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
issues 或直接点击修改原文。

看完一遍代码, 感觉思想很重要,这个排序快把我熟悉或知道的排序算法全都用了一遍,
个人建议在看这个源码前要了解: 插入排序、希尔排序、堆排序、快速排序、选择排序,
因为在源码中都使用了, 否则看起来会有点困难。

开始

找到源码中的 sort 包, 查看下面包含了这些文件:

example_interface_test.go
example_keys_test.go
example_multi_test.go
example_search_test.go
example_test.go
example_wrapper_test.go
export_test.go
genzfunc.go
search.go
search_test.go
slice.go
sort.go
sort_test.go
zfuncversion.go

其中 example_* 的都是示例, 也都很必要全都看一遍, 可以更容易理解这个包怎么去用。

主要代码是再 sort.go 这个文件中, 在顶部定义了一个接口, 只要实现了这个接口(包括自定义的),
就可以使用 sort 包中的排序。

type Interface interface {
    // Len is the number of elements in the collection.
    // 集合中元素的个数, 这里一般会很简单, 只要返回个长度就可以了
    Len() int
    // Less reports whether the element with
    // index i should sort before the element with index j.
    // Less 函数判断下标 i 的元素是否应该放在下标 j 的前面
    Less(i, j int) bool
    // Swap swaps the elements with indexes i and j.
    // 交换下标 i j 对应的元素
    Swap(i, j int)
}

Sort 函数

排序算法稳定性 参考这里

它的入口有两个函数, func Sort(data Interface)func Stable(data Interface) ,
Sort 是不稳定排序, Stable 是稳定排序, 不过从它的算法使用上来看, Sort 的速度会比 Stable
要快, 一般优先使用 Sort 。

Sort 和 Stable 传入的都是一个 Interface 类型的参数, 所以我们可以将准备排序数据集实现
Interface 就可以使用这两个方法来排序。先看下 Sort , 后面再说 Stable 。

func Sort(data Interface) {
    n := data.Len() // 实现的 Interface 接口的函数 Len 返回的长度
    // 调用快速排序函数, 但是它不仅仅用了快排的算法, 后面会说
    quickSort(data, 0, n, maxDepth(n))
}

上面函数中的 maxDepth 是快排递归的最大深度,返回的值为 2*ceil(lg(n+1)),
他是一个快速排序切换堆排序的阀值, 在查看 quickSort 函数时候再说明。

// 这个函数是根据数据集的长度来计算递归的深度
func maxDepth(n int) int {
    var depth int
    // 这里每次循环 i 右移一位, 相当于 i 每次循环都除以 2 , i /= 2
    // 个人觉得使用位运算性能会高一些吧。
    for i := n; i > 0; i >>= 1 {
        depth++
    }
    return depth * 2
}

这里有个小疑惑, 不明白为什么要乘以 2, 有人明白可以告诉我下

quickSort

这是一个重量级的函数, Sort 函数中的主要实现都在这个函数中。

下面的分析中假设我们是从小到大排序的, 这样有些地方描述起来容易一些。

func quickSort(data Interface, a, b, maxDepth int) {
    // 这个函数第一次进入的时候 a = 0, b = 数据集长度, 外面的 n
    // 暂时还不知道 a 是什么, 继续往下看
    // 看下面注释的说明, 如果数据集的长度大于 12, 就会进入这个循环,
    // 否则,就使用希尔排序, 先看下进入之后做了什么
    for b-a > 12 { // Use ShellSort for slices <= 12 elements
        // 如果递归到了最大深度, 就使用堆排序
        if maxDepth == 0 {
            // 调用堆排序函数, 一会再看这个函数
            heapSort(data, a, b)
            return
        }
        // 循环一次, 最大深度 -1, 相当于又深入(递归)了一层
        maxDepth--
        // 这个是求中位数的函数, 看到这里大概就明白了 a 和 b 是什么了
        // a 是数据集的左边, b 是数据集的右边, 熟悉快排的应该就明白了
        // 这个就是通过数据集, 左右边, 来求中位数, 这里返回了两个变量,
        // 只能暂停一下, 先看下 doPivot 的实现了
        // 看完 doPivot 再回到这里参考一下, 就可以知道了:
        // doPivot 它取一点为轴,把不大于中位数的元素放左边,大于轴的元素放右边,
        // 返回小于中位数部分数据的最后一个下标,以及大于轴部分数据的第一个下标。
        mlo, mhi := doPivot(data, a, b)
        // Avoiding recursion on the larger subproblem guarantees
        // a stack depth of at most lg(b-a).
        // 因为循环肯定比递归调用节省时间,但是两个子问题只能一个进行循环,另一个只能用递归。
        // 这里是把较小规模的子问题进行递归,较大规模子问题进行循环。
        if mlo-a < b-mhi {
            quickSort(data, a, mlo, maxDepth)
            a = mhi // i.e., quickSort(data, mhi, b)
        } else {
            quickSort(data, mhi, b, maxDepth)
            b = mlo // i.e., quickSort(data, a, mlo)
        }
    }

    // 如果元素的个数小于 12 个(无论是递归的还是首次进入), 就先使用希尔排序
    // 然后再调用插入排序。
    if b-a > 1 {
        // Do ShellSort pass with gap 6
        // It could be written in this simplified form cause b-a <= 12
        for i := a + 6; i < b; i++ {
            if data.Less(i, i-6) {
                data.Swap(i, i-6)
  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    insertionSort(data, a, b)
    }
}

下面再去看看上面没有说的堆排序和最后出现的插入排序。

doPivot 函数

这个函数看起来还有点长, 一点一点看吧, 快排的难点就在这里了, 看长度看这里的实现也比较复杂,
如果快速排序的算法熟悉的话, 这个函数可以很容易看明白, 如果看不明白就先去看下快速排序算法。

func doPivot(data Interface, lo, hi int) (midlo, midhi int) {
    // 这里的 lo 和 hi 就是传入的 a 和 b, 代表左右边

    // 这里应该是取左右边的中间点, 下面注释说这样写是为了避免整数溢出
    // 不过这个写法挺巧妙的, 又学了一招
    m := int(uint(lo+hi) >> 1) // Written like this to avoid integer overflow.
    if hi-lo > 40 {
        // Tukey's ``Ninther,'' median of three medians of three.
        // 这里求中位数使用的是 Tukey's ninther , 下面有专门解释的链接
        // 看完 Tukey's ninther 就应该知道这里做的是什么了吧,
        // 当两边间的元素超过 40 个的时候, 通过 9/3/3 来找到中位数

        // s 的位置是右边 - 左边 处理 8 这个位置, 暂时没明白为什么是 8,
        // 有人明白也可以告诉下我
        s := (hi - lo) / 8

        // medianOfThree 这个函数比较简单, 根据传入的位置, 进行比较,
        // 然后按照位置将元素交换, 如果纠结的话可以先到下面看这个函数的分析
        // 这一次执行完, lo 已经是三个数的中位数
        medianOfThree(data, lo, lo+s, lo+2*s)
        // 这里执行完, m 已经是这三个数的中位数
        medianOfThree(data, m, m-s, m+s)
        // 这里执行完, hi-1 已经是三个数的中位数(因为 hi 是传入的 n,数据集的长度,
        // 下标从 0 开始, 所以要 hi - 1
        medianOfThree(data, hi-1, hi-1-s, hi-1-2*s)
    }

    // 将三次中位数的结果再次求中位数, 相当于是用 3*3 个数来确定中位数
    medianOfThree(data, lo, m, hi-1)

    // Invariants are:
    //  data[lo] = pivot (set up by ChoosePivot)
    //  data[lo < i < a] < pivot
    //  data[a <= i < b] <= pivot
    //  data[b <= i < c] unexamined
    //  data[c <= i < hi-1] > pivot
    //  data[hi-1] >= pivot
    pivot := lo // 中位数定义为 lo
    a, c := lo+1, hi-1 // 将定义好的左边右移一位, 右边左移一位

    // 说实话, 这里用 a 和 c 这种变量, 还要向上去看代码才能知道是什么, 有点囧
    // 将左边和中位数进行比较, 一直到不满足条件为止
    for ; a < c && data.Less(a, pivot); a++ {
    }

    // 此时将 a 的位置赋值给 b(又是这样的变量……)
    b := a
    for {
        // 感觉这个和上面的 a<c 的循环做的是一个事,取反比较, 做了这一步应该是
        // 更严谨一些吧, 没有想到什么情况下能进入到这个循环
        for ; b < c && !data.Less(pivot, b); b++ { // data[b] <= pivot
        }
        // 用右边和中间数做比较, 不满足 Less 的时候停止
        for ; b < c && data.Less(pivot, c-1); c-- { // data[c-1] > pivot
        }

        // 比较小, 如果左边和右边重合或者已经再右边的右侧,就证明中间数左侧的数据
        // 全都是比右侧的小, 结束循环, 完成关于这个中位数的排序
        if b >= c {
            break
        }

        // 如果左侧的数据大于右侧, 就将数据交换, 完成排序, 再各自移动一位进行下一轮比较
        // data[b] > pivot; data[c-1] <= pivot
        data.Swap(b, c-1)
        b++
        c--
    }
    // 这里它说如果传入进来的右边 - 处理完了的右边界小于 3, 会出现重复, 保守一点,将比较
    // 的边界设置为 5 (暂时没明白什么意思, 继续往下看吧)
    // If hi-c<3 then there are duplicates (by property of median of nine).
    // Let's be a bit more conservative, and set border to 5.
    protect := hi-c < 5
    // protect 取反了, 就是这个值是大于 5 的
    // 并且传入的右边界 - 当前的右边 < 全部元素 / 4 (又没明白在做什么)
    if !protect && hi-c < (hi-lo)/4 {
        // Lets test some points for equality to pivot
        // 用一些特殊的点和中间数进行比较
        dups := 0
        // 用中位数和右边界的值比较, 如果中位数比右边界大, 就交换
        if !data.Less(pivot, hi-1) { // data[hi-1] = pivot
            data.Swap(c, hi-1)
            // 当前右边界向右移动一位(猜测是因为交换过来的没有进行过比较)
            c++
            dups++
        }
        // 如果移动后的左边界比中间数大(此时中间数有可能已经是上面交换完了的)
        // 就将当前的左边界向左移动一位
        if !data.Less(b-1, pivot) { // data[b-1] = pivot
            b--
            dups++
        }
        // m-lo = (hi-lo)/2 > 6
        // b-lo > (hi-lo)*3/4-1 > 8
        // ==> m < b ==> data[m] <= pivot
        // 用整个集合的中间数和求出的中间数进行比较, 如果比它大, 就交换,
        // 并且将当前的左边界再向左移动一位
        if !data.Less(m, pivot) { // data[m] = pivot
            data.Swap(m, b-1)
            b--
            dups++
        }
        // if at least 2 points are equal to pivot, assume skewed distribution
        // 如果上面的 if 进入了两次, 就证明现在是偏态分布(也就是左右不平衡的)
        protect = dups > 1
    }
    // 如果现在是不平衡的, 再次处理,将数据集平衡
    if protect {
        // Protect against a lot of duplicates
        // Add invariant:
        //  data[a <= i < b] unexamined
        //  data[b <= i < c] = pivot
        for {
            for ; a < b && !data.Less(b-1, pivot); b-- { // data[b] == pivot
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for ; a < b && data.Less(a, pivot); a++ { // data[a] < pivot
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if a >= b {
                break
            }
            // data[a] == pivot; data[b-1] < pivot
            data.Swap(a, b-1)
            a++
            b--
        }
    }
    // Swap pivot into middle
    data.Swap(pivot, b-1)
    // 最后返回的是处理完的左边界和右边界移动后的位置, 相当于都是中间数吧?
    // 因为它都是向中间移动的(这个暂时也是猜测的)
    // 这个函数大体看明白了, 就是计算中位数,然后各种移动,完成排序,
    // 不过还是有好多地方晕晕的, 如果下面的 b 和 c 换成有意义的变量,
    // 可能我就能确定它是什么了, 不是只能猜了。
    return b - 1, c
}

上面求中位数使用的是 Tukey's ninther 算法, 也叫 median of medians ,后面是链接,
感兴趣可以直接去看下:
Tukey's ninther 算法
中文翻译

medianOfThree 函数

func medianOfThree(data Interface, m1, m0, m2 int) {
    // 通过调用函数, 我们可以清楚, 这里面的 m1 m0 m2 分别对应的是数据集的索引(位置)
    // 这个函数比较简单, 就是将这个三个位置对应的值通过 Less 函数进行比较, 然后排序
    // Less 函数是 Interface 接口对应的方法的实现

    // sort 3 elements
    if data.Less(m1, m0) {
        data.Swap(m1, m0)
    }
    // data[m0] <= data[m1]
    if data.Less(m2, m1) {
        data.Swap(m2, m1)
        // data[m0] <= data[m2] && data[m1] < data[m2]
        if data.Less(m1, m0) {
            data.Swap(m1, m0)
        }
    }
    // 最终处理完的结果是, 第一个传入的数字在中间位置
    // now data[m0] <= data[m1] <= data[m2]
}

插入排序

先来看下这个代码的, 这个代码比较简单, 这貌似也没什么分析的, 就是一个最基础的插入排序。

func insertionSort(data Interface, a, b int) {
    for i := a + 1; i < b; i++ {
        for j := i; j > a && data.Less(j, j-1); j-- {
            data.Swap(j, j-1)
        }
    }
}

堆排序

它主要用了两个函数 heapSortsiftDown, 又都不太长, 就把它们两个都放进来了,
先看下下面的 heapSort 。 代码注释中说建立一个最大堆, 这里就不纠结是最大还是最小,
因为最终的判断条件还是依赖 Less 函数的比较结果, 分析的时候就按照最大堆来描述。

// siftDown implements the heap property on data[lo, hi).
// first is an offset into the array where the root of the heap lies.
// 这个函数是用来建堆, first 和堆排序本身没有关系, 因为这里的数组不一定是从 0 开始的,
// 所以需要有 first 来做偏移量, 比如 data[1], 就要是 data[first+1]
func siftDown(data Interface, lo, hi, first int) {
    // 这里看 lo 是堆的根节点
    root := lo
    for {
        // 左子节点的下标(因为最大堆是一个完全二叉树,所以可以确定出数组对应的下标)
        child := 2*root + 1
        if child >= hi {
            break // 如果左子节点的下标超出数组边界, 就停止
        }

        // child+1 是右子节点
        // 如果右子节点没有越界, 找出左右子节点中大的那一个
        // 这个稍微有点绕, 如果 child(左), 比 child(右)大, child++
        // child 本身就变成了下一个元素
        if child+1 < hi && data.Less(first+child, first+child+1) {
            child++
        }

        // 再用 child 和根节点比较, 如果根节点大于子节点, 就可以退出此次插入
        if !data.Less(first+root, first+child) {
            return
        }

        // 如果根节点比子节点小, 就将子节点和根节点互换
        data.Swap(first+root, first+child)
        // 上面三步执行完, 就挑出了父节点,左右子节点间的交换, 保证根节点是最大的

        // 数据交换过, child 不一定是它的子节点中最大的了, 将child赋给 root,
        // 和它的子节点再比较, 直到满足最大堆的结构
        root = child
    }
}

func heapSort(data Interface, a, b int) {
    first := a // 左侧边界
    lo := 0 // 堆的根节点
    hi := b - a // 右侧边界 - 左侧边界,用来元素计数

    // Build heap with greatest element at top.
    // 这里要先建立一个最大堆(或最小堆, 根据 Less 函数的实现)
    for i := (hi - 1) / 2; i >= 0; i-- {
        // 这里将数组中的数据建立成一个堆的结果
        siftDown(data, i, hi, first)
    }

    // Pop elements, largest first, into end of data.
    // 注意这个循环是从后向前循环的
    for i := hi - 1; i >= 0; i-- {
        // 将第一个元素(堆顶的元素) 和 最后一个元素交换
        // 每一轮循环都将最大的元素放在了最后,下一轮最大元素都是前面一个
        // 这样就可以保证不会影响已经排序好的位置
        data.Swap(first, first+i)

        // 再次维护最大堆的结构
        siftDown(data, lo, i, first)
    }
}

到这里 Sort 这个入口就已经分析完了, 这个函数开始的排序是不稳定的, 如果想要排序的结果是稳定排序,
就要去分析下 Stable 这个函数

Stable 函数

func Stable(data Interface) {
    stable(data, data.Len())
}

这个函数就比较简单了, 直接只是调用了一下 stable 函数, 继续查看 stable 函数:

func stable(data Interface, n int) {
    // 初始 blockSize 设置为 20
    blockSize := 20 // must be > 0
    a, b := 0, blockSize
    // 将切片按照每个 20 分成多个块, 然后对每个块进行插入排序
    for b <= n {
        insertionSort(data, a, b)
        a = b
        b += blockSize
    }
    // 这一个是对不到 20 的数据进行排序
    insertionSort(data, a, n)

    for blockSize < n {
        a, b = 0, 2*blockSize
        // 每次将两个 block 进行排序
        for b <= n {
            // 调用归并排序, 一会再看
            symMerge(data, a, a+blockSize, b)
            // 这里定义下标的偏移, 下一次循环就是下一组 block
            a = b
            b += 2 * blockSize
        }
        // 将剩余的元素排序
        if m := a + blockSize; m < n {
            symMerge(data, a, m, n)
        }

        // block 每次循环扩大两倍, 直到比元素的总个数大,就结束
        blockSize *= 2
    }
}

归并排序

func symMerge(data Interface, a, m, b int) {
    // Avoid unnecessary recursions of symMerge
    // by direct insertion of data[a] into data[m:b]
    // if data[a:m] only contains one element.
    // 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递归,当 data[a:m](第一个 block ) 或者 data[m:b](第 2 个 block )
    // 只有一个元素时,直接插入到另一个子数组中的对应位置。
    if m-a == 1 {
        // Use binary search to find the lowest index i
        // such that data[i] >= data[a] for m <= i < b.
        // Exit the search loop with i == b in case no such index exists.
        i := m
        j := b
        // 这里是找到一个中位数, 进行二分查找
        // 因为前面经过了插入排序, 所以可以保证每一个 block 中的数据都是有序的
        for i < j {
            h := int(uint(i+j) >> 1)
            if data.Less(h, a) {
                i = h + 1
            } else {
                j = h
  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    // Swap values until data[a] reaches the position before i.
        for k := a; k < i-1; k++ {
            data.Swap(k, k+1)
        }
        return
    }

    // Avoid unnecessary recursions of symMerge
    // by direct insertion of data[m] into data[a:m]
    // if data[m:b] only contains one element.
    // 这里和上面相同, 只是后一半插入前一半
    if b-m == 1 {
        // Use binary search to find the lowest index i
        // such that data[i] > data[m] for a <= i < m.
        // Exit the search loop with i == m in case no such index exists.
        i := a
        j := m
        for i < j {
            h := int(uint(i+j) >> 1)
            if !data.Less(m, h) {
                i = h + 1
            } else {
                j = h
            }
        }
        // Swap values until data[m] reaches the position i.
        for k := m; k > i; k-- {
            data.Swap(k, k-1)
        }
        return
    }

    // 看起来是要计算出一个中位数, 找出 a 到 b 之前的中间点
    mid := int(uint(a+b) >> 1)
    // 根据传入参数的是 symMerge(data, a, a+blockSize, b)
    // 这个 m 不就是中间点吗 ? 有点疑惑
    // mid + m , 中间点加上中间点, 就是 = b ? 继续往下看吧
    n := mid + m
    var start, r int
    // 这里做判断了, 如果 m > mid , 就是说真正的中心点不是传入进来的
    // 应该是左边一半比右边一半的元素要多
    if m > mid {
        // 这 start 此时应该是 m 到 b 之前的位置
        start = n - b
        r = mid
    } else { // 正好数中间点, 或者 mid 在右边部分
        start = a // 左边元素的起点
        r = m // 左边元素结束的位置
    }
    p := n - 1 // 真正的最后一个元素

    // 能进入这个循环应该只能是上面 else 的情况下
    // 然后最终还是要叫 start 不小于 r, 和上面 if 中的情况类似
    for start < r {
        // 再求一下中位数
        c := int(uint(start+r) >> 1)
        if !data.Less(p-c, c) {
            start = c + 1
        } else {
            r = c
        }
    }

    // 烧脑了, 到这里分析不下去了, 过段时间再看了, 放一放, 看的多了就晕了
    // 如果有谁能看明白告诉下我也可以

    end := n - start
    if start < m && m < end {
        rotate(data, start, m, end)
    }

    if a < start && start < mid {
        symMerge(data, a, start, mid)
    }
    if mid < end && end < b {
        symMerge(data, mid, end, b)
    }
}

最后没有分析完, 先总结下吧, 就是当从 Stable 函数进入的时候, 就会使用归并排序进行排序,
中间还会使用插入排序预处理下数据, 因为只调用了插入和归并, 所以它是稳定排序。

应用

内部实现的排序

sort 包本身完成了 int float64 和 string 类型的数据排序, 使用起来也很简单, 分别调用:
sort.Ints()sort.Stringssort.Float64s 即可。

它们的实现也很简单, 分别维护了一个 IntSliceFloat64SliceStringSlice 的结构,
并且实现了 Interface 接口的 Len 、Less、 Swap 方法, 这里把 IntSlice 的实现复制出来看下,
其他的可以直接查看源码, 非常简单

type IntSlice []int

func (p IntSlice) Len() int           { return len(p) }
func (p IntSlice) Less(i, j int) bool { return p[i] < p[j] }
func (p IntSlice) Swap(i, j int)      { p[i], p[j] = p[j], p[i]

自定义排序实现

自己实现 sort 的接口也很简单, 直接实现了接口要求的三个方法即可。这里沾了一段我博客代码里的
片段
可以作为参考, 也是比较简单的。

package mdfile

// Tags 标签
type Tags []Tag

// Tag 标签
type Tag struct {
    // 标签名称
    Title string

    // 标签下文章的数量
    Number int

    // 是否是选中的
    Active bool
}

// Len 实现 Sort 的接口
func (tags Tags) Len() int {
    return len(tags)
}

// Swap 实现的 Sort 接口
func (tags Tags) Swap(i, j int) {
    tags[i], tags[j] = tags[j], tags[i]
}

// Less 实现的 Sort 接口, 按照标签数量排序
func (tags Tags) Less(i, j int) bool {
    return tags[i].Number > tags[j].Number
}

Reverse 函数

这个函数很巧妙, 比如 go 默认实现的 3 种基础类型, 它默认是从小到大, 如果想要从大到小排序,
实现也很方便, 用 Reverse 函数包装一个即可, 如:

sort.Sort(sort.Reverse(sort.IntSlice([]int{1,2,3,4,5,6})))

这里因为要被 Reverse 包装, 索引只能使用原始的数据结构 IntSlice ,
其实 Ints 也只是调用了一下 Sort(IntSlice(...)) 而已, 下面看看代码实现:

type reverse struct {
    // This embedded Interface permits Reverse to use the methods of
    // another Interface implementation.
    Interface
}

// Less returns the opposite of the embedded implementation's Less method.
func (r reverse) Less(i, j int) bool {
    return r.Interface.Less(j, i)
}

// Reverse returns the reverse order for data.
func Reverse(data Interface) Interface {
    return &reverse{data}
}

可以看到这个函数非常简单, 直接将我们自己的结构包装起来, 并且也只是实现了一个 Less 方法,
这个方法也非常简单,只是将我们原本的条件中的 i 和 j 互换了一下, 就完成了反序。

完结

看了几个小时才把代码看完, 还有一些地方是模糊的, 这个代码有点烧脑, 等有空再完善了,
不过这个 sort 写的真的很巧妙, 值得学习一下。

本文来自:
broqiang.com
可以随意转载, 带上我就行。

本作品采用《CC 协议》,转载必须注明作者和本文链接
讨论数量: 2

请问可以分析下, 为什么Reverse不这样写么?

func Reverse(data Interface) Interface {
    return reverse{data}
}
5年前 评论

@符言 不清楚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, 应该有什么意图吧, 你这样写也是可以了, 执行结果时一样的

5年前 评论

讨论应以学习和精进为目的。请勿发布不友善或者负能量的内容,与人为善,比聪明更重要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