数据结构与算法整理总结---散列表

散列表⽤的是数组⽀持按照下标随机访问数据的特性,所以散列表其实就是数组的⼀种扩展,由数组演化⽽来。可以说,如果没有数组,就没有散列表。

数据结构与算法整理总结---散列表

散列表⽤的就是数组⽀持按照下标随机访问的时候,时间复杂度是O(1)的特性。我们通过散列函数把元素的键值映射为下标,然后将数据存储在数组中对应下标的位置。当我们按照键值查询元素时,我们⽤同样的散列函数,将键值转化数组下标,从对应的数组下标的位置取数据。

散列函数在散列表中起着⾮常关键的作⽤。

散列函数,顾名思义,它是⼀个函数。我们可以把它定义成hash(key),其中key表示元素的键值,hash(key)的值表示经过散列函数计算得到的散列值。

三点散列函数设计的基本要求:

1. 散列函数计算得到的散列值是⼀个⾮负整数;

2. 如果key1 = key2,那hash(key1) == hash(key2);

3. 如果key1 ≠ key2,那hash(key1) ≠ hash(key2)。

其中,第⼀点理解起来应该没有任何问题。因为数组下标是从0开始的,所以散列函数⽣成的散列值也要是⾮负整数。第⼆点也很好理解。相同的key,经过散列函数得到的散列值也应该是相同的。

第三点理解起来可能会有问题。这个要求看起来合情合理,但是在真实的情况下,要想找到⼀个不同的key对应的散列值都不⼀样的散列函数,⼏乎是不可能的。即便像业界著名的MD5、SHA、CRC等哈希算法,也⽆法完全避免这种散列冲突。⽽且,因为数组的存储空间有限,也会加⼤散列冲突的概率。

散列冲突

再好的散列函数也⽆法避免散列冲突。那究竟该如何解决散列冲突问题呢?我们常⽤的散列冲突解决⽅法有两类,开放寻址法(open addressing)和链表法(chaining)。

开放寻址法

开放寻址法的核⼼思想是,如果出现了散列冲突,我们就重新探测⼀个空闲位置,将其插⼊。那如何重新探测新的位置呢?我先讲⼀个⽐较简单的探测⽅法,线性探测(Linear Probing)。

当我们往散列表中插⼊数据时,如果某个数据经过散列函数散列之后,存储位置已经被占⽤了,我们就从当前位置开始,依次往后查找,看是否有空闲位置,直到找到为⽌。

数据结构与算法整理总结---散列表

从图中可以看出,散列表的⼤⼩为10,在元素x插⼊散列表之前,已经6个元素插⼊到散列表中。x经过Hash算法之后,被散列到位置下标为7的位置,但是这个位置已经有数据了,所以就产⽣了冲突。于是我们就顺序地往后⼀个⼀个找,看有没有空闲的位置,遍历到尾部都没有找到空闲的位置,于是我们再从表头开始找,直到找到空闲位置2,于是将其插⼊到这个位置。

在散列表中查找元素的过程有点⼉类似插⼊过程。我们通过散列函数求出要查找元素的键值对应的散列值,然后⽐较数组中下标为散列值的元素和要查找的元素。如果相等,则说明就是我们要找的元素;否则就顺序往后依次查找。如果遍历到数组中的空闲位置,还没有找到,就说明要查找的元素并没有在散列表中。

数据结构与算法整理总结---散列表

数据结构与算法整理总结---散列表

散列表跟数组⼀样,不仅⽀持插⼊、查找操作,还⽀持删除操作。对于使⽤线性探测法解决冲突的散列表,删除操作稍微有些特别。我们不能单纯地把要删除的元素设置为空。这是为什么呢?

在查找的时候,⼀旦我们通过线性探测⽅法,找到⼀个空闲位置,我们就可以认定散列表中不存在这个数据。但是,如果这个空闲位置是我们后来删除的,就会导致原来的查找算法失效。本来存在的数据,会被认定为不存在。这个问题如何解决呢?

我们可以将删除的元素,特殊标记为deleted。当线性探测查找的时候,遇到标记为deleted的空间,并不是停下来,⽽是继续往下探测。

数据结构与算法整理总结---散列表

你可能已经发现了,线性探测法其实存在很⼤问题。当散列表中插⼊的数据越来越多时,散列冲突发⽣的可能性就会越来越⼤,空闲位置会越来越少,线性探测的时间就会越来越久。极端情况下,我们可能需要探测整个散列表,所以最坏情况下的时间复杂度为O(n)。同理,在删除和查找时,也有可能会线性探测整张散列表,才能找到要查找或者删除的数据。

对于开放寻址冲突解决⽅法,除了线性探测⽅法之外,还有另外两种⽐较经典的探测⽅法,⼆次探测(Quadratic probing)和双重散列(Double hashing)。

所谓⼆次探测,跟线性探测很像,线性探测每次探测的步⻓是1,那它探测的下标序列就是hash(key)+0,hash(key)+1,hash(key)+2……⽽⼆次探测探测的步⻓就变成了原来的“⼆次⽅”,也就是说,它探测的下标序列就是hash(key)+0,hash(key)+12,hash(key)+22……

所谓双重散列,意思就是不仅要使⽤⼀个散列函数。我们使⽤⼀组散列函数hash1(key),hash2(key),hash3(key)……我们先⽤第⼀个散列函数,如果计算得到的存储位置已经被占⽤,再⽤第⼆个散列函数,依次类推,直到找到空闲的存储位置。

链表法

链表法是⼀种更加常⽤的散列冲突解决办法,相⽐开放寻址法,它要简单很多。我们来看这个图,在散列表中,每个“桶(bucket)”或者“槽(slot)”会对应⼀条链表,所有散列值相同的元素我们都放到相同槽位对应的链表中。

数据结构与算法整理总结---散列表

当插⼊的时候,我们只需要通过散列函数计算出对应的散列槽位,将其插⼊到对应链表中即可,所以插⼊的时间复杂度是O(1)。当查找、删除⼀个元素时,我们同样通过散列函数计算出对应的槽,然后遍历链表查找或者删除。那查找或删除操作的时间复杂度是多少呢?

实际上,这两个操作的时间复杂度跟链表的⻓度k成正⽐,也就是O(k)。对于散列⽐较均匀的散列函数来说,理论上讲,k=n/m,其中n表示散列中数据的个数,m表示散列表中“槽”的个数。

本作品采用《CC 协议》,转载必须注明作者和本文链接
讨论数量: 1

种一棵树,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,其次是现在。现在就行动起来~

3年前 评论
oliver-l (楼主) 3年前

讨论应以学习和精进为目的。请勿发布不友善或者负能量的内容,与人为善,比聪明更重要!